11月5日下午🧑🏼⚕️🏃🏻♀️,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尚新教授應邀參加英語語言文化學院第二屆學術月活動,並在意昂官网八號樓二樓報告廳做了題為《When Contrastive Analysis Meets Translation Studie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的學術報告🔏。 本次活動由學院院長吳建國教授主持🧔🏻♂️,學院全體教師和部分學生代表參加。
尚新教授的講座以歷史的視角,論述了對比分析研究與翻譯研究相遇的學術歷程、現存問題以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提出的基於語料庫測試的翻譯研究方法。
報告首先從概念界定入手,厘清了對比語言學、對比分析與功能語言學⚪️、形式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的不同👏🏽,並舉例說明後者在翻譯研究中是如何運用的🤕。隨後,通過歷時文獻分析,梳理出對比語言學發展的脈絡。研究發現🐶🤽♀️,對比語言學在90年代發生了一次重大轉向。上世紀90年代之前,對比語言學主要是與語言教學相關聯,研究重點是對比分析假設(錯誤分析)和語篇分析👨🏼🦱,集中在教學領域🧑🦽,並沒有關註翻譯的問題。直到90年代初,學界發現通過語言對比來分析錯誤並不成功,這才轉向和翻譯研究相結合👩🏽🔬,這次轉向是一個重大的轉向🍞,並且👰🏻♀️,二者的結合得到了語料庫的加持。尚新講授的這一發現修正了此前學界關於對比分析與翻譯研究相結合的時間節點的錯誤說法👨🏼🍼,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目前👨🍼,語料庫驅動的CA方法在翻譯支持系統中的應用存在三個關鍵問題🐐:語料庫使用的不平衡🚁、CA與翻譯支持系統之間邏輯關系的分離以及翻譯數據可能導致的結果失真。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尚新教授提出了一種被稱為語料庫測試的CA翻譯研究方法(C-CATS),其特點是經典的觀察🌋、歸納、演繹、測試和評估的實證循環。C-CATS要求CA和TS時刻分別涉及對比語料庫和翻譯語料庫,確保CA和TS之間真正的“強鏈接”,這可以歸因於“如果p𓀜,那麽q”的蘊涵法則,並保證命題符合語料庫測試方法☹️🏄♀️。
本次講座內容是尚新教授在美國訪學期間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將於明年發表在國際著名的翻譯研究期刊《Target》上💁🏼。師生紛紛表示🚧🏊🏻,有機會現場享受聆聽如此高水平的學術盛宴🧔🏿♀️,大飽耳福、收益匪淺🥵。
講座最後,吳建國院長對尚新教授精彩的分享表示感謝,並向他所在的上海大學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表示祝賀,也希望英院師生與尚新教授保持密切聯系🤘,多取經🧕、多學習💇。接下來,英語語言文化學院將與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保持緊密的學術交流關系🌯,促進學院學術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