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8日,中國系列思政選修課《明德中國》第五🍄、六講在意昂四號樓四樓報告廳舉行。意昂教務處處長張磊和智能製造與信息工程學院顧問談理分別做了題為“古典詩詞中的家國情懷”👶、“技行天下🧀,能創未來”的專題報告。兩場講座分別由思政教學部副主任韓偉和思政教學部主任沈李主持,部分學生、思政教師現場聆聽⛹️♂️。
教務處處長張磊從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的“家”👩🏼⚕️、“國”二字以及對“明德中國”出處逐一展開,向大家講述了家國情懷的內涵以及明確的內在邏輯聯系——“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又通過對“鄉愁”💆🏻♀️🙌🏿、“鄉戀”👨🏭、“鄉守”三個方面的剖析講述了古典詩詞中的家與國,以及月亮在思鄉情懷上的象征意義🧏🏼♂️。通過列舉《靜夜思》、《月夜憶舍弟》🎂、《春江花月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大量古詩詞🛼,解析了我國古代文人的家國之思🎽、河山之愛、報國之誌以及理想之境。家國情懷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通過對中華古典詩詞中家國情懷的研究,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智能製造與信息工程學院顧問談理教授的講座從技能報國、中華瑰寶、傳承創新、從我做起、技能訓練五個方面展開。從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主題詞“技行天下 能創未來”談起👨🏻🚒,感悟習總書記提倡的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的號召🙍🏻;從中國古代文明璀璨瑰寶中的“魯班鎖”和“趙州橋”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通過中國四大發明、微縮50倍全榫卯“趙州橋”製作、“群鉆”的發明和“上海工匠”典型代表等故事闡述“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及當代工匠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通過介紹智能學院的學生在“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上海選拔賽”和上海市教委舉辦的“星光杯”等競賽中取得的驕人成績,引導學生如何從我做起弘揚工匠精神👨🔧;在講座的最後,還組織了學生代表進行“藏寶魯班鎖”的裝配技巧訓練。談理教授運用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方式🤫,讓同學們深刻領悟了“工匠精神”的實質,激勵同學們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